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不忘初心逐梦未来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建站45周年纪念大会今举办从无到有,从最初水、空气监测到水、空气、噪声、固废、土壤、生态、固定源、移动源等多个领域,从手工监测到自动监测,上海环境监测事业走过45周年。9月26日,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举办建站45周年纪念大会。
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序幕。1978年10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批准筹建,1983年2月正式成立。成立初期,中心只有十多位“拓荒者”,环境监测从无到有,从手工监测到自动监测,从原先4个狭小分散的办公点(海南中学beat365、共和新路、白玉路、武夷路)到南丹路1号监测大楼,中心几代人艰苦创业,和区(县)监测站的同志们一起用辛勤汗水开启了监测事业的新篇章。申城监测工作始终站在服务环境管理的最前沿,从黄浦江上游饮水工程到和田路、新华路的综合治理;从创建基本无黑烟区、建设烟尘达标区、扬尘控制区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心出具了上百万个监测数据,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跨入新世纪,中心紧紧围绕本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在服务保障污染减排、世博环境安全等进程中,加强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体系。
进入新时代,在习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生态环境部的关怀下,中心加快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和多要素监测网络,打造全市环境监测系统的网络中心、技术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为本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中心增挂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铭牌,承担起本市和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职责。
45年峥嵘岁月,45年砥砺前行,是初心使命的践行,是不熄薪火的传承。监测人勇立时代潮头,不断输出“上海经验”,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首个发布实时环境空气质量信息的城市,中心不畏困难勇当“排头兵”beat365,开创了区域预报会商新模式,引领我国精细化预报业务技术体系的快速发展;运用自动监测、走航、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快速、精准锁定污染源头,在APEC会议、G20峰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全国八个碳监测综合试点城市之一,组建了碳监测技术联盟,构建了基于“天-空-地”的多源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体系。
强化污染源监测,中心在国内率先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beat365,推动污染源在线数据执法应用;率先建成“8+2”工业园区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控系统,实现挥发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从工业点源到产业园区到周边环境的全过程监控。强化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锤炼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测得准的应急监测队伍,为全市生态环境安全保驾护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参与了杭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监测中心开发了实时共享接口。
保障水环境安全,建成了涵盖水源地、水环境、省界来水、特定功能区等的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开展饮用水源地多种新污染物监测及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当好市民健康的“守门员”。
加强新技术开发利用,率先在淀山湖开展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蓝藻预警监测,建设了国内首个地下水在线监测站;完成抗生素、全氟烷基化合物等几十余项检测能力开发,勇当环境监测的先行者。
坚持质量第一方针,在国内环境监测系统率先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强化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构建了“事前”备案、“事中”分级分类管理、“事后”监管执法的新机制。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监测统一,开展示范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率先在国内打破行政边界,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中心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建成了国内首批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站之一的淀山湖科学观测站,建立了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研究为主的院士工作站,设立了“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荣获得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决策咨询奖近50项,涌现了“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工匠”、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一批技术精英和骨干,成为事业发展的顶梁柱。
激昂四十五载大展雄风,奋进新征程再创辉煌。中心将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市生态环境局领导下,坚持国际视野、科技引领、制度创新、智慧监测,全方位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打造环保铁军先锋队,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贡献力量。
139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