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全国首个!海之味探索循环水养殖系统赋能牛蛙产业绿色升级在我国,有一种叫做“毛竹”的植物,四年只生长3厘米,而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爆炸式生长,这是因为前四年里,毛竹不断向下扎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之味”)就是牛蛙行业的“毛竹”式企业。
农业周期长、见效慢,适合有情怀与坚守的人来做。“2022年上半年,海之味牛蛙饲料销量同比暴增65%,在江西和广西市场表现十分突出。”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之味”)总经理李寒晓告诉记者。
牛蛙产区迅速分散背景下,海之味却却找到了蛙料新的增长点,这离不开海之味背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热忱。从螃蟹出口跨界到牛蛙行业,海之味矢志不渝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4年以来,海之味斥2000万元巨资研发牛蛙绿色养殖模式,2018年正式推出全国首个零排放的工厂化循环水牛蛙养殖模式,成为政府推广的牛蛙养殖示范模式。不仅抢占了行业制高点,也是牛蛙养殖逐步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安全、高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风向标。
“养牛蛙能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却无法理直气壮?”今年1月,在集美大学召开的牛蛙产业链跨学科项目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发出了直击灵魂的叩问。
牛蛙因节约饵料与土地资源,饵料系数1.0(草鱼平均1.5,猪超2.0)beat365,而被定义资源节约型养殖品种,10万亩面积可养殖60万吨牛蛙,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抓手。
消费端的火爆出圈使得牛蛙大有赶超小龙虾、成为下一个餐饮顶流之势。2021年,以蛙来哒、蛙小侠、哥老官、咏蛙、老佛爷、齐庆美蛙、味之绝、蛙喔为代表的8家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超2000家,是2018年的2倍之多,门店形成了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分布网络,奠定了全国化发展的消费格局。
在餐饮反推下,牛蛙成为我国近年发展迅猛的明星养殖品种,养殖产量从0发展到20万吨,花了三十年;从20万吨增长到40万吨,用了5年;从40万吨增长到60万吨,仅用了2年。
然而,在这段加速发展的辉煌历史中,牛蛙始终深陷低质量发展的囹圄,高密度养殖之下,牛蛙尾水排放时刻挑战着环保红线,药残始终威胁着食品安全。
与消费端的热火朝天相比,养殖端在政府的只“堵”不“疏”的铁腕治理下,蛙农俨然东逃西蹿的“游击队”,牛蛙从业者缺乏应有的行业地位,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毁灭式打压。在禁养声中,牛蛙行业从种苗、饲料、动保、养殖模式、加工等环节都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行业处于野蛮发展。
一言以蔽之,牛蛙绿色健康养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牛蛙基础研究空白,相关技术、人才和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很薄弱,这是牛蛙养殖业无序发展、问题难以解决的核心原因。”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指出,牛蛙产业健康发展亟待政府与科研院所的关注、支持。
近年来,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被提上议事日程,水产养殖拉起了环保红线,对养殖水体环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树立绿色环保理念、践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深入人心,水产养殖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环保账。
不容置喙的是,牛蛙养殖业在环保与药残治理的夹缝中步履维艰之时,也是该品种加速实现从传统养殖模式向绿色健康模式蜕变之际。
针对养殖模式缺陷,牛蛙行业为扭转粗放的养殖现状,探索出了一系列“牛蛙+”生态养殖模式,如稻蛙综合种养模式、荷蛙共作模式、层架式养殖模式、鱼塘网箱养蛙模式、尾水处理模式等等,但这些模式或效率过低,或成本过高,或操作难度太大,或对养殖条件要求严苛,难以复制推广。
以稻蛙共生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少用药乃至不用药著称,是牛蛙生态化养殖的有效尝试,但每亩仅可养殖出几千斤牛蛙,极大的削弱了牛蛙高产的经济优势,拉低了养殖效率;层架式养殖模式受限于各层养殖条件的差异,下层养殖难度较大,较之土塘养殖,由于缺乏土壤的吸附、缓冲力,病害较多。
“食品安全与环境友好是牛蛙行业的灵魂,企业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帮助牛蛙破局。”身为厦门大学的金融系学子,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内心却痴缠着对牛蛙行业的情怀与坚守。
海之味以螃蟹出口起家,海捕螃蟹肉连续七年居国外第一,长期出口的经历,使得陈泽雄的眼界远远超出国内小而散的牛蛙养殖户。当牛蛙从业者们还在为亩产量8万斤、亩赚40万元的致富神线年,陈泽雄开始布局循环水养蛙模式,立志拆除牛蛙行业养殖尾水污染、药残超标的两大“不定时炸弹”。
“从32口小池(每口池12㎡)试验到25亩水面beat365,在一次次对污水处理设备的优化改进中,我们牛蛙产量最终可达3-5万斤/亩。”李寒晓告诉记者,经过四年的钻研与修正,海之味于2018年投入第一台AO水处理设备,日处理污水120吨,宣告了全国首个零排放的工厂化循环水牛蛙养殖模式的诞生。
小试运行成功后,2019年,海之味又新增6台循环水设备,全面推进循环水养蛙模式。2020年,海之味继续开拓创新beat365,将全部生化处理设备升级为“生化+膜池过滤”,日处理污水2500-3000吨。
该模式下,排放水质可达国家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具有高效、节水、节地、尾水排放可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药物和水体交叉污染问题,成为政府推广的牛蛙养殖示范模式,在行业中起到了标杆引领作用。
然而,循环水养殖模式投入、维护成本十分高昂,普通散户难以承受。据了解,海之味50亩基地一次性投入成本约400万元,且设备中的MBR膜处理系统每三年需要更换一次,更换成本约30万~40万元/次;日常运营方面,平均每斤牛蛙的用电成本高达1.5-2元/斤。折算下来,平均每养殖1斤牛蛙所需成本为6.5~7元/斤。
为了解决成本过高问题,2022年,海之味又投资300多万元,增加“消化菌+植物跑道”模式,日处理尾水量可达10000吨,大大降低了投入、使用与维护成本。
时至今日,牛蛙产业面临空前危机之际,陈泽雄的战略眼光让我们看到,驱使实业家推动行业进步的通常不是金钱与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志向和梦想,以及在极少数人身上可贵地伴随终身的情怀与格局。
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蛙从初步产业化、中小企业主导的转型阶段走到了消费带动的火爆阶段。四十年的发展壮大,牛蛙形成了从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到流通的完整产业链。但由于始终不受政策支持,行业长期无序发展,牛蛙产业链各环节十分初级。
反观畜禽业的商业发展道路,在国外成熟的经验及我国政府政策支持下,猪、鸡产业不乏资金、科技、人才与基础研究,已经入资本时代,机械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养猪带动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已迅速发展,产业实现了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在生猪这一品种上,以后养殖企业将占比50%左右,散户约占10%。”通威股份畜禽营销总监喻明波曾这样说。
诚然,工业化在提高养殖效率、节约水土资源、实现零污染等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业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螺旋上升过程。与生猪上百年的沉淀积累相比,牛蛙在我国仅40年发展历史,目前仍处于小散户养殖阶段,高昂的工业化养殖模式带来的投入成本,与在2元~20元/斤暴涨暴跌的牛蛙行情冲击明显,普通养殖户难以负荷,且在朝不保夕的清拆令下,极大的增加了投资风险。
“企业声誉、企业品牌是其安身立命的重要手段,而规模化企业的品牌意识更强,会让其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蛙来哒联合创始人罗清指出,培育规模化牛蛙养殖企业,是解决行业两大痛点的重要思路。
随着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牛蛙已走到了绿色发展阶段的历史新征程。2022年1月,广东省政府出台“牛蛙十条”,提出要建立牛蛙大数据平台,链接牛蛙生产与市场,研发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牛蛙产业机械装备,建设数字工厂、蛙场(园)。
“未来牛蛙养殖业可能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走生态化养殖之路,二是走工业化养殖之路。”李寒晓表示,在环保政策的倒逼下,牛蛙已经走到了从粗狂向集约升级的关键阶段。
在我国经济背景、科技水平以及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工业化、智能化带来的高利用率、规模养殖降低养殖风险等方面的要求将逐步提高,作为易于大规模复制的优质水产品种,牛蛙更应该向这一先进的发展方向靠拢,力争在未来的整合中突破求新。
139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