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风能》市场 竞争加剧但中国风电未来可期在2024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邀请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风能行业资深专家王海波,共同参加了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的专题论坛。论坛话题针对当下风电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嘉宾讨论激烈,听众反响强烈。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制定,明确释放出风电市场的空间信号,参与整机市场的企业,都希望抓住机遇抢占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加剧。同时,机组大型化技术的发展与风电产业链的完善,进一步降低了产品成本,对良性的市场竞争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国内外大多数国家制定了双碳发展目标。以欧洲为例,如果没有中国的风电技术创新和产业产品支撑,是无法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所以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企业世界级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市场竞争是积极有益的。”张启应表示:“如果有2~3家整机商赚钱,就不是恶性竞争,而是在迫使企业提升效率与效益,技术迭代会更快,产业发展更快,风电相比其他新能源比重会增加。”
田庆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新能源是当下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行业,成本下降意味着行业的繁荣、多元化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加大人才、技术和研发投入,进一步降本增效,才能在这场风电长跑马拉松中坚持到最后。”
具体到在市场竞争中,整机企业应保持怎样的利润水平更健康?李强表示,合理的整机毛利率应在15~25%,过高会影响业主开发风电的兴趣,过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在论坛嘉宾们看来,风电机组的质量与性能水平无法被量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产品价格对招投标的影响程度。
对此表示,整机商希望开发商为更好的产品付质量溢价,但溢价背后的价值是什么,多年来还难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导致产品质量难被量化。
“在评价过程中,怎么把服务价值翻译成价格,把质量价值翻译成价格,把研发投入翻译成价格,是我们要加强去做的。”曹志刚也表示。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风电机组的同质化。但风电机组在技术路线与产业链上的同质化,并不代表整机企业在产品设计与控制能力上不具差异性。风电机组的生产,并非像在中关村攒电脑那么简单。
“风电整机商在发电装备企业里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因为其他行业不存在整机商,例如建设一个火电站,锅炉是从一家企业购买,汽机是从另一家企业购买,发电机又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品,最后组合成整体。风电装备是高度集成的,与其他行业差别很大。”曹志刚进一步表示:“整机与零部件的设计需要衔接贯通在一起,双方相互了解,做出的产品才是最优的。”
张启应进一步解释道:“比如我们做漂浮式风电机组,包括双转子机组,都是非常难的事情,是在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在某些领域中外是相互借鉴与学习的,但今天中国风电企业正承担着先驱的角色,走向未知。”
近年来我国风电整机产品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已推出15MW陆上与22MW海上风电机型,步入技术与产品“无人区”。
“我们过去是量变积累出质变。接下来质变是不是能够再带来量变,有一个很大的问号,或者说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投入新技术研发的时候,风险与以前相比出现了几何式增长。”曹志刚进一步表示,“机组容量越大,我们担负的责任越大,因为每一台机组出问题都会导致更大损失。”
李强对近年来我国风电降本情况进行了介绍:“2022年风电机组的含税公斤单价大概在31-32元,2023年年初降到29元。随着大型化技术发展和材料进步,今天风电机组的含税公斤单价大概在25-26元。”
“通过激烈的竞争实现上述成果是正确的,但速度有点快,产品是否得到了全面验证是个问题。”李强强调,当含税公斤单价达到了这个程度,在任何行业都已存在极大风险,要注重高质量发展。
“未来2-3年,即便新增装机规模稳定在75-80GW,可能也会有质量管控不到位的厂家出局,或是其市场份额固守在自己所掌握风资源规模比例上。企业要高效做好产业链管理工作,千万不要出批量事故。”提醒道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田庆军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未来23年,质量管控不到位的厂家会出局。企业要正确评估能否承担质量风险、是否有能力解决风险带来的质量问题,通过人才、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在变大的过程中逐步变强。迈向“双碳”目标的过程是一场长跑,足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是坚持到最后的关键。整个产业链都面临洗牌,从整机到零部件企业,如果不能提供又便宜又好的产品,很快会在市场上没有生存之地。”
张启应在强调企业应加强质量管理的同时,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表示,与日本等市场发展模式不同,中国是一个大开大合的市场,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因为规模大且发展速度快,企业要做的是在错误中快速学习、迭代、发展,实现能力提升。
李强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态势下,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和精益化管理,提升竞争力。“一方面,同质化导致同样零部件规模还会再扩大,行业有协同效应,既能做到质量,也能做到价格。另一方面,现在机组含税公斤单价已到25元,目前三一重能正努力实现一个构想,就是将公斤单价控制在含税19.8元。例如,双叶片机组的研制,如果能够减掉一个叶片,并进一步提高转速,采用更适合的齿轮箱,又可下降20%的成本。”
虽然目前整机环节存在利润过低问题,但风电开发仍具备不错的利润水平。对此,王海波举了两个案例进行说明:“吉林某钢铁企业需要68亿千瓦时电量,期望的电价是0.44元/千瓦时。吉林随便一个风电项目的折算满发小时数就能达到3500h,如果是保持上述电价,项目全投资大概3-4年就能回本。另一个例子是,乌兰察布某数据中心期望电价为0.35元/千瓦时,而乌兰察布风电项目的造价也就3000多元/千瓦,在0.35元/千瓦时电价下,4年全投资回本。”
也有相关案例分享。他以北方地区一个风光同场项目为例指出,风电部分的EPC价格不到5000元/千瓦,年等效利用小时数3100h,电价大概是0.31元/千瓦时,与煤电标杆电价持平。旁边光伏部分的EPC价格大概不到4000元/千瓦,年等效利用小时数1524h,电价在0.31元/千瓦时基础上打八折,执行谷电价格。通过测算可以发现,两项资产内部收益率相差5倍左右。
与开发类似,风电零部件与材料等环节的利润水平也相对整机更高。“在座的也有零部件企业,我知道有企业一年的销售额可达200亿元,净利润60亿元,这样的经营水平已经维持了多年。还有很多化工企业,处于叶片产业链上游,3年回本很正常。”王海波指出。
对此,王海波认为,整机商创造的价值很多,但价值和价格从来是两回事,说明整机商在整个链条中的博弈能力不足。他强调,风电行业很赚钱,没赚到是的选择问题,选择做整机而非零部件或项目开发。“如果竞争对手采用了一体化战略,你就必须一体化。像搞铁人五项比赛,非要强调自己是单项冠军,是没有意义的。”
田庆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仅应关注风电机组制造的毛利,而应从整体经营角度审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配置资产,实现综合毛利稳定。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应当共享利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而非单方面追求某一部分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多元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均摊可以让行业走得更远。”
田庆军对海外市场的未来表现充满期待:“虽然中国风电制造业毛利率下降,但全球市场是开放的,更具成本竞争力的中国机组已经在全球风电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预计未来若干年,国际市场的订单规模和中国整机企业的竞争力均会持续提升,海外市场依然值得期待。”
则对“三北”大基地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在三北单机年利用小时数达到4000-5000h很常见,如果场站年利用小时数能达到4000h,可以与工业负荷进行很好的匹配。再加上储能,也是三北的一个增量。还有三北源网荷储的破局,目前来看我国做的实验是比较超前的。”
对于风电未来全面进入现货市场,也充满信心。他认为,现货市场一定是解决新能源健康发展和调节风光比例,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包括解决它的消纳问题。现货市场交易一定会对风电有利,而且现在已经被验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风电与光伏进入现货市场后,都会大幅分化。风电的同时率只有20%,所以对电网的友好性非常强。山西风电和光伏价差已经从过去的0.01元/千瓦时,涨到0.02元/千瓦时以上,现在又涨到将近0.05元/千瓦时。同样是新能源的发电,在纯现货市场连续运行的,甚至有风电比光伏高0.1元/千瓦时以上的情况。”
在2024中国风能新春茶线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每年预计将不低于7500万千瓦;到2030年,年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超过2亿千瓦。论坛嘉宾们认为,为达到2030年风电新增装机量2亿千瓦目标,需要使“风电+”起到更大作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进一步对比了风电与光伏,认为风电商业模式的灵活性还需进一步增强:“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量大概是2.17亿千瓦,分布式占到接近1.1亿千瓦,如果不做光伏+,而是在三北开发大型光伏电站,其新增装机最多也就1亿千瓦。目前风电的商业模式创新水平相对滞后,一定要拓展风电+,包括分散式与风电直供等,才能进一步扩展市场。”
“过去重点关注电源侧、大通道、集中式能源供给,而未来将更关注消费侧需求,分散式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将成为主流。氢氨醇等新型能源替代方式也将成为与电气化并驾齐驱的重要能源供应形式。”田庆军也对此发表了自身的看法。
139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