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围绕“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言资政9月28日,市政协围绕“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主题,组织召开了第17次双月协商座谈会。会上,来自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科协、科技、社科、农业、教育beat365、新闻出版、医卫、特邀等13个界别的19名政协委员以及2名河长代表beat365,从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多层级联动机制、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等方面,为进一步“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积极建言资政。现将发言摘编如下: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我市构建治水长效机制的重点工程,也是将治水从治标向治本转变的关键之举。但目前部分涉水园区仍在整治提升中。建议:一是要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出台以奖代补等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出资人建立长效、生态的工业污水整治提升机制。二是控新去存,对新进涉水企业要严格项目准入,同时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再次梳理,对企业在线监测进行安装、整改,确保达标。三是加快推广在工业园区开展差别化收费,分类分档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促使企业源头上减排。
我市所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落实第三方专业运维机构管理,提高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但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机制,将多头管理的模式转变为统一管理,在快速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与程序的保证下发挥作用。二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考核机制,通过合同形式强化对运维单位的监督,对区县、乡镇(街道)、村形成层级考核机制。三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支撑平台,督促各区县切实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和提标改造工作,建立三区终端设备数据服务大平台,对终端设备统一监管;三县住建部门建立建设平台,统一并入市农村污水治理大平台。
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蓝藻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综合防治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短板。为此建议:一是迭代升级水环境管理平台,探索推出河道“健康码”,通过动态采集各单元实时状态,运用技术模型,综合评价河道健康状况。二是强化专业技术在污染防治领域的合理运用,以太湖入湖口现有水质自动站为依托,安装在线水文监测仪器,实时掌握主要入湖口水文资料,科学计算我市出入太湖的污染物总量。三是进一步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根据水质监测情况和水文气象条件,科学调度上游来水,保持河道生态流量,减少太湖水倒灌影响。
水环境事关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目前我市市河污染主要是蓝藻污染。而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建议:一是研究适合本地各区域的水生植物、水生微生物、鱼类等相结合防治污染的新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创造适宜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二是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的研究,并根据各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着重于防治对策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三是发展绿色产业,注重水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转型升级结合,通过引导和倒逼机制培育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新产业。
湖州市域水网密布、水运发达,但内河水体浑浊,影响我市水质。建议:一是多部门联合开展沿河涉水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非法码头及造船厂,对证照不齐或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生产过程不规范的企业一律停业整顿。二是严格管理建设工地泥浆废土去向,加强河道巡查,坚决打击在河道内非法倾倒行为。三是加强内河养护管理和疏浚,及时修复河道岸线破损,加强岸线及迎水坡绿化种植。四是加强内河运输管理,打击船舶超载行为,根据枯水期水情加强船舶运输调度,适时采取限航、限流等措施。
自“五水共治”行动开展以来,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一是结合新一轮湖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给排水专项规划,优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布局,重视区域衔接,扫除规划盲区。二是完善管网建设,精细化截污纳管,深入开展污染源及排水设施的全面排查,着力推动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完善,加快老城区(老镇区)截污改造,全面推进排水许可管理。三是创新体制,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对城乡区域的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保护等实行统一管理。
湖州全域治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城乡接合部地区由于受管理体制不顺畅、部门协同作战不力、考核机制不科学等因素制约,导致治水工作推进较为缓慢。建议:一是明确城乡接合部治水工作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协同配合等事项内容,破解治水遗留难题。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全局角度和当地实际出发,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做好标本兼治文章。三是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从传统治水“人海战术”转换到“智慧监管”模式,以精准、高效、实用为导向,努力让数据跑起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打造智慧治水标杆。
近年来,随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住宅小区雨污混流情况有所改善,但要补齐小区管网建设短板、实现“污水零直排”任务还很艰巨。建议:一是优化新建小区雨污管网设计方案,加大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对于管网专项验收不合格要制定惩罚性措施,切实落实阳台排水接入污水管网制度。二是分批实施老小区管网改造计划,逐步解决老小区雨污分流问题。三是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强化物业部门职责,定期对小区内管网进行维护检查;在《物业管理条例》修订中增加禁止居民擅自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擅自在非商用房私接管道等不文明行为的内容。
我市在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中充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农村美丽河道。但是分布在农村的支流与小河大多离“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还存在差距。建议:一是全面修复河道自然生态环境,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又可作为猪羊食物的植物,科学投放鱼虾等水生生物幼苗,修复水体生物链,提高河水自净能力。二是做好水生植物种植与传统特色农业之间的衔接,规模化种植菱、藕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三是建立完善补偿与激励机制,对使用生态友好、保护水资源的养殖与耕作的技术和生产行为进行经济上的补贴,提高生态种养殖的经济效益。
全市涉水企业已有4279家按照“一明显、二承诺、三便于”的原则完成了“阳光排污口”再建设beat365,但我市涉水企业排污现状仍存在短板与不足。建议:一是厘清市域内重点污染企业的种类、数量和规模,严加管控关键少数,严格控制增量,强制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管控。二是推进“阳光排污口”扩面建设和长效管护,规范阳光排污口标志标准、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每个涉水企业排污口实时在线检测和飞行检查相结合,掌握实时数据,确保数据质量。三是加大“阳光排污口”建设的政策扶持,相关职能部门在资金、技术及服务上提供支持及指导,帮助企业提升在线管理水平。
2014年5月,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但在当前具体推动落实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为此建议:一是健全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协调机构,统筹引领市生态文明工作,将相关部门纳入其统一协调管理,在各区县分别成立统一的专门协调机构,与市级层面保持一致。二是提供资金保障、人员支持,由市委人才办专门组织选调、引进相关生态文明建设专业型人才、专家型领导,由市财政局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拨款,保障生态文明办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1+X”生态文明法规体系,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
近几年来,我市河道水质稳中有升,但各断面水质差距较大,尤其是7个河道国控断面总磷、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还不能确保稳定达标。建议: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补齐制度短板,组织编制《湖州河湖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并进行科学论证和报批,继续深化“河长制”,科学实现一河一策。二是依托技术优势,增强科技创新,提高监管科学性,全面开展对河湖两侧排水口进行深入排查,抓好市政雨水排放口整治,解决污水排放问题。三是构建环境相关人员培训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养,提高一线环保工作人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3988888666